生產與生產成本

advertisement
07
第七課
(甲)
生產與生產成本 (筆記)
頁一
生產與生產成本
短期生產:
短期是指生產者最少有一個固定的生產資源的生產時期。在短期中,生產者不能
夠改變生產規模來減低成本。他們只能夠藉改變可變生產因素來增加/減少產量。
資本投入 (K)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TP
勞工投入 (L)
0
1
2
3
4
5
6
7
8
總產量 (TP)
0
邊際產量 (MP)
平均產量 (AP)
20
45
30
10
120
134
8
147
= 總產量 (Total Product)
= 在某一時間內,所有生產因素能生產產品的總產量
MP
= 邊際產量 (Marginal Product)
= 指每增加一單位可變因素所帶來總產量的增加
= ΔTP/ΔL
AP
= 平均產量 (Average Product)
= 指總產量除以可變生產因素的數量
= TP/L
** MP 的數值取決於:
~
在同一時間內所應用的其他生產因素的數量;
例如:當一名新增的工人有大量的資本(如機器)可供使用時,他的生產力會很
高(即 MP 高);反之,當該名工人缺乏器材使用時,他的 MP 便會很低。
~ 技術水平
~ 生產過程中已經採用了該種生產因素的數量。
假如固定生產因素的數目保持不變,而只增加一種可變生產因素的數目,則該
可變生產因素的生產力最終會受到一定程度的約束,所以當廠商增加生產量的
時候,不可以無限量地增加使用某一可變生產因素,這正是邊際報酬遞減定律。
(乙)邊際報酬遞減定律:
07
生產與生產成本 (筆記)
頁二
在短期內,假設其他因素不變,當其他生產因素不變時,一個可變因素
依次等量增加,最終會使可變因素所帶來總產量的增量(即邊際產量)遞減。
假設,有愈來愈多的勞工一同在一塊固定面積的農地上工作,最終每一額外加入的勞工能
夠生產的數量會較前一勞工的少。這是因為每勞工可耕種的土地愈來愈少。最初,這定律
只是用來應用於農業的經濟分析中,後來這定律被廣泛地應用於不同的生產企業。但是,
究竟邊際產量何時開始下降呢?這並沒有一個既定的答案。此定律又稱「可變比例定律」。
只有當下列兩項設成立時,邊際報酬遞減定律才會生效:
a.
因素投入之中最少有一種的數量為固定不變;及
b.
生產技術水平是已知及不變。
此兩項假設的要求十分嚴格,在真實世界中很難成立。
倘若邊際報酬遞減定律不成立,一個農夫,便可以增加使用在某塊最肥沃的細小土地上的
勞力 (或增加肥料),即能夠不斷增加產量,以致足夠供養全世界人口。
這個農夫只會把勞力(或肥料)消耗在一塊最肥沃的土地的邊際產量較其他土地為高,而且邊
際產量繼續上升(或者不會下降),所以無須動用其他較貧瘠的土地。
但實際,我們觀察到農夫們種植時,有使用較貧瘠的土地。因為他們在較肥沃的土地上,
增加可變生產因素時,邊際生產力會隨之下降。當邊際產量下降至和較貧瘠的土地相若時,
農夫便可能會轉用較貧瘠的土地。因此,我們觀察到農夫會選用地質不同的土地,有些是
較肥沃的,有些是較貧瘠的;但他們會較集中使用前者。倘若邊際產量是遞增而非遞減,
我們觀察到農夫們只會使用最肥沃的土地。
邊際報酬遞減定律是一條實證定律,它是從觀察實例歸納出來的結果。這和需求定律不同;
需求定律屬於宣稱,因消費者的購買意慾是不能觀察的。
(丙)總產量、平均產量和邊際產量之間的關係:
1. 從平均產量曲線找總產量:
總產量是平產量乘以可變生產資源的數量。在上頁的第二幅圖中,若聘用的可變生產資源
07
生產與生產成本 (筆記)
頁三
是 Q1,總產量便是矩形 0Q1BAP1。
2. 從邊際產量曲線找總產量:
邊際生產曲線下和橫軸上的面積是總產量。在上頁的第二幅圖中,若聘用的可變生產資源
是 Q1,總產量是斜線部分。
3. 總產量曲線的斜率是邊際產量:
邊際報酬遞減定律是指邊際產量曲線的向下傾斜部分。經濟學家仍爭論邊際產量是否在起
初時,會隨可變資源增加而上升。倘若邊際產量曲線狀似倒轉 U 字,那麼總產量開始上升
時的速度是增加的(MP 上升),但最終上升的速度會減慢(MP 下降)。當 TP 曲線最斜時,MP
曲線達到最高點。
4. 從原點伸展至總產量曲線上某一點的直線斜率是平均產量:
在上頁的第一幅圖中,從原點伸展至總產量上某一點的直線,它的斜率是總產量除以可變
資源的數目,這正是平均產量的定義。
5. 若邊際產量為正數,總產量上升;若邊際產量為負,總產量下降:
若邊際產量正數,增加一單位可變生產資源,可以令總產量增加。若邊際產量為負數,增
加一單位可變生產資源,反而會令總產量下降。
6. 邊際產量曲線與平均產量曲線的最高點相交:
若增加一單位可變生產資源能夠提高平均產量,這個單位的邊際產量必定高於平均產量。
這個情況,與邊際產量曲線向上或向下傾斜並沒有關係。由於平均產量的增加或減少,取
決於邊際產量是高於還是低於平均產量,因此,在平均產量曲線最高點時,邊際產量必定
等於平均產量。
(丁)短期生產成本曲線:
1. 總成本 (TC)

指所有生產因素所有者賺取到的收入,或廠商在生產上所付出的成本總額。
07

生產與生產成本 (筆記)
頁四
TC = TFC + TVC
[總固定成本 (TFC)
不會隨生產數量增加而增加,很多時我們稱這些成本
為間接成本或無可避免成本。但不要忽略了,廠商是
可以透過倒閉和轉售資產來避免固定成本的負擔。]
[總可變成本 (TVC)
會隨生產數量增加而增加。
通常,我們稱這些成本為直接成本或可避免成本。]
2. 平均成本 (ATC 或 AC)


總成本除以生產數量,這是每一單位產量所耗去的成本。
AC = AFC + AVC
[平均固定成本(AFC) = TFC/Q]
[平均可變成本(AVC) = TVC/Q]
3. 邊際成本 (MC)

指每增加一個單位產量時所帶來的總成本增加數額。

由於 TFC 不隨產量增加而增加,邊際固定成本(MFC)必定是零。
因此,邊際成本等於邊際可變成本 (MC=MVC)。
(戊)
總成本、平均成本和邊際成本之間的關係:
1. 從各平均成本曲線找各總成本數值

由於總固定成本不隨產量增加而增加,因此 TFC 曲線乃是一條水平線。

因為總固定成本是固定的,當產量增加時,平均固定成本(AFC)便隨之下降。產量
的增加能夠分攤總固定成本,所以 AFC 曲線成為一條正雙曲線;在 AFC 曲線上
每一點的總固定成本 (AFC‧Q) 是一樣的。

當產量增加時,平均成本(AC)曲線和平均可變成本(AVC)曲線的垂直距離是愈來愈
接近的。這兩條曲線的垂直距離,正代表平均固定成本 (AFC = AC - AVC) 的數值。

當 TVC 和 TFC 相等時,AVC (即 TVC/Q) 亦和 AFC (即 TFC/Q)相等。
07
生產與生產成本 (筆記)
頁五
2. 從 MC 或 MVC 曲線找總可變成本

即使產量是零,總固定成本(TFC)依然存在。因此,MC 或 MVC 曲線下的面積,
並非代表總成本而只是總可變成本。
3. 各總成本曲線的斜率是各邊際成本數值

由於總固定成本(TFC)曲線是一條水平線,MFC 的數值是零。

MC (或 MVC) 曲線的形狀似 U 字型 (先降後升),這顯示 TC (或 TVC) 曲線初時
以遞減速度增加,但隨後則以遞增速度增加。

因為 MC 等於 MVC,所以 TC 和 TVC 曲線的形狀一樣。當 TC 和 TVC 的斜率最
低時,MC 亦是最低。
4. 從原點伸展至各總成本曲線上某一點的直線斜率是各平均成本數值

原點伸展至各總成本曲線上某點的兩條虛線,它們的斜率正是 TC/Q 和 TVC/Q,
相等於 AC 和 AVC 的定義。
5. 邊際成本曲線與 AVC 及 AC 曲線的最低點相交

當 AVC 或 AC 曲線下降時,MC (或 MVC) 曲線是低於 AVC 或 AC 曲線的,
因為較低的邊際成本值拉低了平均成本值。

相反,當 AVC 或 AC 曲線上升時,MC 曲線是高於 AVC 或 AC 曲線的;
較高的邊際成本值推高了平均成本值。

由此可知,當 MC 曲線和 AVC 或 AC 曲線相交時,後者必處於最低點。
注意:
假若 AVC 是固定不變的,那麼 AVC 便和 MVC 及 MC 相等。這是由於當平均數值不變時,
邊際數值必和平均數值相等。由於 MC (和 MVC) 固定不變,TC (和 TVC) 的斜率也維持不變。
(己)長期生產:
07
生產與生產成本 (筆記)
頁六
長期是指生產者可以改變所有生產因素的數量的生產時期。生產能夠擴大或縮小生產規
模。但當他們已經選定新的生產規模後,生產者再次作短期生產,因為一些資源又變成固
定因素,不容易再隨意增減。
(庚)長期成本曲線:
就長期而言,所有生產因素的數量都可以改變。假設資源價格不變,透過改變生產因
素
的數量,我們可以採用最低成本的方法,生產某指定產量水平。在每一產量水平中,選取
最低成本的方法,把不同產量的不同最低成本連結起來,便是長期平均成本(LRAC)曲線。
在技術水平和資源價格不變的情況下,長期平均成本曲線把可以達到和不可以達到的成本
水平劃分開來。
1. 規模報酬遞增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由於我們假定資源價格不變,平均成本若下降,便表示公司在生產規模擴大時,產量增加
的速度高於資源使用增加的速度。規模報酬增的情況出現可能因為分工或專業化的機會多
了,或因為大量生產,有助於資源替代。這些情況包含了規模經濟的出現。
2. 規模報酬遞減 (De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資源價格不變下,產量的增加速度低於資源使用的增加速度,造成平均成本上升,這表示
公司出現了規模報酬遞減的情況,例如在管理上出現失控的問題,這些情況包括了規模不
經濟的出現。
3. 最適度公司 (Optimal Firm)
最適度公司是指一間公司已達到有效率的規模(Qm),這時這公司處於 LRAC 曲線的最低點。
當一間公司的產量增加速度等於資源使用的增加速度時,它的平均成本便不變,這情況稱
為規模報酬不變。這家公司在成本維持不變的情況下,它的 LRAC 曲線是一條水平線。
07
生產與生產成本 (筆記)
頁七
(申)艾智仁的速度效果和產量效果:
1. 產出的範疇 (Dimension of output)
生產速率 (速度) × 所需時間 = 產量

當要作一個生產決定時,至少牽涉三個範疇,包括生產速率(production rate)、所需
時間(duration)及產量(volume)。在眾多的生產技術中,生產者會選擇成本最低的一個。
例如,若果要增加產量,我們可以加快生產速率,或者延長生產時間。

若沒有清楚說明這三個產出的範疇,則生產決策便出現含糊不清的現象,
所以,清楚知道一個生產計劃的各個範疇是相當重要的。
例子:
究竟一間酒樓的產出和一間航空公司的產出是甚麼? 又當一間酒樓或航空公
司分別說會增加其產量的意思是甚麼? 對於一間酒樓來說,產出可能是指顧
客的數目、桌子的數量、樓面的大小、食物的種類;侍應員的數目、服務的
效率等。至於對一間航空公司而言,它可能是指飛機的速度、每班飛機的座
位、飛機的數目、每日的航機班次或可到達的國家數目等。
故此,在我們研究改變產出如何影響成本之前,必須明暸產出的範圍。
2. 成本與產出 (Cost and output)
成本與產出範睛之間的關係有兩大通則:
I.
產量效果(Volume effect)

這個效果只能應用於標準化的產品上,而不可應用在個別設計或訂造的產品上。

產量效果指出若果生產速率不變,計劃中的生產量越大,產品的平均成本會越低。

換言之,當生產速率不變或是一常數時,而產量增加,則生產的平均成本(AC)會下降。

背後原因:
a. 生產方法是產出量的函數,而成本也是產出量的函數。雖然,生產技術水平是固
定不變的,但仍有不同的生產方法可供選擇。例如,我們可以利用影印機將本頁複製
07
生產與生產成本 (筆記)
頁八
30 份,但若要複製 3000 份則我們可能選用柯式印刷。雖然我們可以累積細小的產量,
然後獲得龐大的產量;但是小規模的生產技術卻不能累積成大規模的生產技術。因此,
大量生產可以應用較便宜的技術,而這些生產技術則不能在小量生產時應用。
b.「實踐可達至完美」(practice makes perfect)的結果。
我們可以利用多種不同的途徑,重覆某一種的生產活動,令我們發現最佳方法的可能
性會增加。所以,必須從實際生產經驗中不斷改進和學習,才會找得最合適的方法。
II.
速率效果(Rate effect)
若要生產某一已知的數量,當生產速率越快,其總成本、平均成本及邊際成本亦會越高。
換言之,假設生產量或生產所用時間不變,當生產速率增加,平均成本也隨之而上升。
背後原因:
a.做事越匆忙,越會引致浪費。
b.在一個已定的生產時限,為了依期完成而要從其他方面獲得更多資 源,導致資源的缺乏
性增加,令成本亦不斷上升。
c.生產的可用時間越少,找出和認明最佳的生產方法就越困難及要付較昂貴的代價。
III.註釋(Remarks)
產量效果和速率效果的作用剛巧是相反的。究竟對平均成本曲線的形狀會有何影響?
一般相信,速率效果最終會支配著這典型平均成本曲線的後半部分。
部分的成本是受買方(消費者)的特徵所影響(即需求情況),而並不是只受生產函數所影響。
例如為了滿足及達至一個最低成本的生產計劃,生產者一定要知道生產多少數量的物品才
可滿足消費者,及在何時推出這些物品。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