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何謂理想公民?從理論的辯證到課程改革之比較分析

advertisement
論何謂理想公民?─從理論的辯證
到課程改革之比較分析
王俊斌(Wang, Chun-Ping)
暨南國際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助理教授
(Assistant Professor Center for Teacher
Education, National Chi-Nan University )
What is an ideal citizen? From theoretical
dialectic to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analyses of civic curriculum reforms
 Confronting with the rapidly changes and
impacts on economical, political , and
cultural globalizing developments, many
countries attempt to construct “the picture
of an ideal citizen” through their national
curriculum reforms ,which can teach people
to ensure their own needs or may facilitate
its competitions among nations. Under
these problematic contexts.
there are three different inquiring dimensions in this article:
 first of all, taking the theoretical dialectics of civic
education viewpoints , the paper makes a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rights a priori” of citizenship discourses (e.g.
traditional liberalism, post-liberalism, or pluralism ) and
“obligations based” (e.g. traditional republicanism or
communitarianism) ;
 secondly, through comparing different nations’ civic
curriculum reforms, we can ascertain democratic and
Confucian societies those are not only revealing dissimilar
core value-systems but also constituting (or formatting)
their own “ideal citizen ”specially ;
 finally , based on those comparative results for the
question of “what is an ideal citizen?”, the author illustrates
a wholly understanding and a deliberating educational
praxes for his answer.
 為了避免統治眾人的權利落入能力愚拙者之手,一
個具有優秀治理能力的人,他不得不出來為公眾服
務,沒有什麼個人願不願意的問題,而是他非出來
不可──這不是為了獲得好處或特權,而是沒有一
個比自己更好且足堪委以重任的人。因此,假如一
個城邦完全由好人組成,那麼大家爭相迴避為公共
服務的情形,或許就會像今日大家爭著當官一樣地。
若是如此,其理據是再清楚不過的,亦即一個真正
的統治者,他根本不會關切自己的權益,而係完全
以眾人的福祉的考量。可想而知,從別人那裡輕鬆
地獲得好處,這自然會比自己徒忙一場卻是為了他
人,這應該來得更容易些。
(Plato, 347c-d)
 個體的權利乃是一種與生俱來且不可任意剝奪的「自然
權利」(natural rights)──這些權利則是包括了個人
生命(life)、自由(liberty)、健康(health)、
財富(possessions)等等。顯然,身處自然狀態下,
這不但意謂個體處於一種「完備無缺的自然狀態」,並
且在這樣的狀態中,沒有任何個人會比其他人具有更多
的權力。亦即,當人們透過個人自然權利的論證,它不
但成為一種政治革新的動力;同時,它也從思想上確立
了個體價值(individualistic values)與自由民主的
基礎。質言之,個人處於「自然狀態」下所具有的本然
權利,係指個體不受任何外在政治制度或權力干預之全
然自由與平等狀態。(John Locke, 1988: II-§4、
§6、§12)
一、前言
就「何謂理想公民?」之論題而言,本文的目的包括以三個不
同層面:
 首先,依循「理論辯證」之公民資質論述分析,區分出以傳統
自由論、後自由主義、或者多元主義等基於「權利優位」
(rights a priori)為出發點之公民教育觀,以及傳統共和論
或者社群主義等「以義務為基礎」(obligations based)的
公民教育理念等,詳細針對兩種不同論述取向及其建構之「理
想公民圖像」,進行清楚的對比。
 其次,根據上述兩種典型的分析範式,轉向「實務分析」之場,
進一步討論諸如以英美為代表的「權利優位」範式,以及以儒
家文化為核心價值(如新加坡、中國及港澳等)所陳顯之「以
義務為基礎」之範式,說明各國公民教育課程目前的改革動向。
 最後,綜合前述理論辯證與實務分析之結果,針對「何謂理想
公民?」之問題,提出研究者認為應有教育實踐之立場。
二、理論辯證與兩種分析取向的確立

(一)「權利優位」(rights a priori)論述為基礎之自由論傳統
國家/政府(state/ government)
扮演中立者與 仲裁者角色
權利
(Rights)
義務
(obligations)
社會契約論(theory
of social contract):
正義就是一種既不
為惡,也不為惡所
累的契約
……
……
1.個體性(individuality)即原子式粒子(atomic paticle)
2.自然權利(natural rights):個體之生命權、自由權、健
康權、財產權
3.人性論:本於自利性(egoism)的自我約制(self
regulation)
個體主義之自由論本質
(essence of individualistic liberalism)
1.個體主義 2.平等主義 3.普遍主義
4中立原則 5. 向善主義 6.多元包容
( 圖 1 : 個 體 論 之 自 由 主 義 本 質 分 析 ;
資料來源:本圖為作者自行整理)
 (二)「以義務為基礎」(obligations based)之共和論與社群
主義傳統
共善的理想
(ideal for common good)
對於共善的
追求與實踐
具有集體責
任與義務
透過共善的維
持,藉以獲得
個人最大幸福
的保障
…
…
1 集體性(collectivity):即整體主義(holism)
2.本然義務(natural obligations):個體具有主動負擔義務後之自律
式自由
3.人性論:出自利他(altruism)之集體約束(collective conditions)
集體主義之義務論本質
(essence of collective ogligations)
1.集體主義 2.階層分工 3.群體義務先於個人權利 4.普遍/核心傾值
(圖2:「以義務為基礎」(obligations based)的公民教育理念)
(資料來源:本圖為作者自行整理)
三、理想公民圖像的理論性對比
 表1:兩種傳統公民資格理論的對比
理論傾向
個體(individual)與
共識(consensus)
群體(groups)
權利(rights)與義務
(obligations)
政治制度
(political
institutions)
理念的促進
(ideational
impetus)
1自由主義
公民是以自利為前提,
但此種自利必須是善
的。共識是非必要的,
但它也未被排除。
個體本身是優位的,
而且可以隨著他們
自己的意願自由地
參與各種多元的團
體。
普遍性的個別權利總
是凌駕於任何國家所
賦加的特定義務之上。
另外,所謂的群體權
利也不存在,群體權
利總是次於個人權利
的。
政黨是各相同利益
者的集合。而其利
益立場更反映在各
種立法之中。
公民依循自利原則,
並且在追求幸福的
過程中必須包容為
基本規則。
以善或德行來型塑涵
養公民。
共識不但是群體一致
的高度期待,更是發
展的主要目標。
將社會視為一個整
體之「普遍意志」
(general will),
而且也投入各種群
體,這顯然比個人
自利更為重要。
展現「普遍意志」之
義務是比個人權利來
得重要的。而且各種
義務是以促進或支撐
個體權力為目的。
國家做為一個道德 公民服從責任,並
的存在實體,它有 以促進社會福祉為
責任促進人民對義 齊心努力的目標。
務的遵行。同樣的,
從某種程度觀之,
公民社會也扮演相
同的作用。
J. Locke,
Adam Smith,
T. H. Marshall,
early R. Dahl,
j. Rawls
a.傳統自由主義
b.現代自由主義
/多元主義
2共識秩序
Aristotle, J.J.
RousseauEtzio
ni, w.
GalstonOldfiel
d , P. Pettita.
社群主義
(communitari
nism)b. 公民
共和主義 (civic
republicanism)
(表格來源:修改自Engin F.Isin & Bryan S. Turner(eds.)(2002)Handbook of Citizenship Studies.
London / Thousand Oaks / New Delhi: Sage Publicans, p18.)
表2:理想公民圖像的理論性對比
原子論(atomism)-整體論(holism)
效益性(utility)-幸福(happiness)
個體主義(individualism)-集體主義(collectivism)
權利優位(right(s) a priori)-以義務為基礎(obligation(s) based)
社會契約論(social contract)-促進共善(facilitating for common good)
個體自由(individualistic freedom)-群體和諧(harmonic society)
利益節制(limitation of self-interests)-意志約制(personal will regulated)
社會達爾文主義(social Darwinsim)-斷獨論傾向(inclination to dogmatism)
(資料來源:本表由作者自行歸納)
權利優位
(right(s) a priori)
以義務為基礎
(obligation(s) based)
理
論
層
次
理論立場
的確立
理想公民之
本質與內涵
實
踐
層
次
公民課程的實
踐與轉化
歷史傳統
文化脈絡
政治體制
社會問題
圖3:理想公民之理論與實務分析架構(本圖為作者自行歸納)
四、理念轉化與課程實踐:國際公民教育比較





美國
英國
日本
新加坡
中國
五、結語:批判性的辯證與理想公民的建構
 「何謂理想公民?」
 我們應該透過持續動態辯證的歷程,同時掌握不同理論
與不同課程實踐間之多重面向的深層結構(dynamic
muti-dimensional deep structure),唯有如此,
我們也能逐步建構對於「何謂理公民」論題之整全性的
動態理解(the dynamic understanding of the
whole)。
(一)「理想公民」的本質與內涵
(二)「理想公民」的多元圖像及其建構
Thanks!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