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學概論-地震

advertisement
97 學年度第 2 學期日間部通識課程授課計畫表
授課教師
謝昭輝
教師研究室/分機
2305E/3329
科目代碼
科目名稱
科目歸屬
請 選
專任 □兼任
所屬系所名稱:土木及生態工程學系
電子信箱:
chhsieh@isu.edu.tw
學分數
00608
2
中文 地球科學概論-地震
英文 Introduction to Earth Science – The Earthquake
□社會科學學門 :□1.
□人文與藝術學門:□1.
自然與科技學門:1.
□生命科學學門 :□1.
:導論型
法律與政治
華語文
發展史及概論
基因與細胞
□2.
□2.
□2.
□2.
社會與心理
外語文
當代議題
生物個體
□3.
□3.
□3.
□3.
經濟與管理
歷史
□4. 藝術
未知世界
人體
□:深化型(修課者,需具備基本專業背景知識)
本課程與通識
□1. 厚實語文運用能力 2. 深化世界公民素養
教育目標關聯
性:
□4. 提升人文藝術涵養 □5. 孕育終身學習的人生觀
請 選
3.

拓展知識領域,強化競爭力
6. 擴展宏觀視野,落實關懷情操
授課目標
The aim of this course is to provide a short, simple, and up-to-date account of our present knowledge of earthquakes
that will be of general interest to our people, although we can begin to look forward to a time when the danger from
earthquakes is greatly reduced. But this happy condition depends on th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all aspects of earthquakes.
This course will include causes, occurrence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earthquakes and the imprint of the interior structure
of the Earth and its physical properties by seismic waves spread from the earthquake source.
本課程之主要目的,乃欲提供學生一簡單嚴謹精確的地震知識。雖然經過多年來地震學者不斷的努力,我們漸
漸能看到減低甚至於避免地震災害的契機,但是這令人欣慰有效的減震措施,乃基於人們能對地震的現象與其
物理性質有更進一步的瞭解。因此,本課程之主要內容包括有地震產生原因與其物理特性、地球的內部構造、
地震波傳遞與能量衰減和地震災害等。
授課進度與大綱
週次
進度與大綱
第一週
What we feel in an earthquake/ Earthquake in Alaska, China, Japan and Taiwan
人們對地震的看法/ 阿拉斯加地震、中國地震、日本地震及台灣地震
第二週
Where earthquakes occur/ Earthquake Foci, Seismicity Patterns and Tectonic Plates
地震發生地區/ 震源、地震頻度分佈型態、活動板塊
第三週
第四週
第五週
Measuring Earthquakes/ Strong Motion, Seismographs, Seismograms and How to locate an
Earthquake
地震量度/ 強地動、地震儀、地震記錄與如何對地震定位
Exploding inside the Earth(I)/ Seismic Waves
地震內部探測(I)/ 地震波介紹
Exploding inside the Earth(II)/ Interior Earth Structure
地震內部探測(II)/ 地球內部構造
第六週
第七週
第八週
第九週
第十週
第十一週
Faults in the Earth/ Types of Geological Faults, Boundary Faults of Plates
地球的斷層/地質斷層的型態、板塊邊界斷層
The Causes of Earthquakes (I)/ Types of Earthquakes, Slow Buildup of Energy
地震的成因(I)/ 地震的型態、能量的累積
The Causes of Earthquakes (II)/ Elastic Rebound, Changes in the Rock
地震的成因(II)/ 基本板塊反彈理論、岩性變化
Mid-term Exam
期中考
The Size of an Earthquake (I)/ Intensity of Shaking, How calculate Earthquake Magnitude
地震的強度(I)/ 地面震動強度、如何量度地震規模
The Size of an Earthquake (II)/ Energy in Earthquakes, What is the Seismic Moment
地震的強度(II)/ 地震的能量、什麼是震矩
The Size of an Earthquake (III)/Acceleration of Ground Shaking, Velocity and Displacement
第十二週
第十三週
第十四週
第十五週
第十六週
Seismograms
地震的強度(III)/ 地面震動的加速度、速度記錄及位移記錄
Volcanoes, Tsunamis, and Earthquakes
火山、海嘯、與地震
Earthquakes and Water (I)/ The Effect of Water on Rocks beneath the Surface
地震和水(I)/ 水分在地下地層岩石中的效應
Earthquakes and Water(II)/ Liquefaction of Wet Sand
地震和水(II)/ 濕沙層的液化效應
Building for Earthquake-Resistance (I)/ Examples in Tokyo Earthquake and Mexico Earthquake
耐震結構物(I)/ 東京地震及墨西哥地震案例
第十七週
Building for Earthquake-Resistance (II)/ Hazardous Examples of Chi-Chi Earthquake
耐震結構物(II)/ 集集大地震的災害案例
第十八週
Semester Final Exam
期末考
學生可獲得之知識、技能或進階學習之基礎
學生修習本課程後,可對地震的成因及其物理特性與地球內部構造會有更精確的認識與瞭解。由於臺灣本身
處於歐亞大陸板塊交界處,地震發生頻繁。假如能對地震有正確的認識,除了可清楚地瞭解我們生活周遭客觀
環境,却除對地震的恐懼外,還可進一步地瞭解對建築結構物耐震需求的重要性。這樣,對我國爾後國家建設
的安全需求,及如何致力減少地震災害的防範措施,能夠秉持正面肯定的態度對待,對國家永續發展有助於奠
定穩固信賴的基礎。
教材(作者,書名,出版社,出版地,年份)
Bruce A. Bolt, Earthquakes – Newly revised and expanded, W. H. Freeman & Company, New York / 1993.
課程要求(學生於學期間應達成之學習成就、作業、考試等)
學期結束前,每一位修課同學須繳交一份課程主題相關書面報告。
成績評量方式
以期中考試成績與書面報告成績綜合計算。兩者之中,其中較佳者佔 60%,而另者佔 40%。
備註
填表日期:
97 年 10 月 24 日
Download